听书文字0020 39工具论 刘玮解读
得到
关于作者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个真正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在当时几乎所有的知识门类中都取得了很高成就。
关于本书
《工具论》是亚里士多德六部逻辑学著作的总称,是西方最早的逻辑学著作,系统阐述了如何构建命题、如何进行肯定和否定陈述、如何进行演绎推理、如何进行科学证明、如何进行辩证推理、如何辨认和避免逻辑谬误。亚里士多德也因此成为当之无愧的“逻辑学之父”。
核心内容
第一,亚里士多德如何用精细的分析确定演绎推理的规则;第二,亚里士多德如何将科学的本质界定为从第一原理出发的演绎系统;第三,如何理解亚里士多德经典的定义理论:定义就是属加上种差;第四,亚里士多德如何看待辩证法的作用。一、演绎推理规则演绎推理是一种论证形式:给定某些事情,就可以必然地推论出另一些事情。演绎推理的基本形式是三段论,也就是从两个前提推出一个结论。在前提和结论里一共涉及三个词项,其中有一个词项要出现两次,起到连接两个前提的作用,这个出现两次的词项叫做中项,另外两个词项叫做端项,结论就是这两个端项通过中项得以连接起来。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三段论的例子。大前提:所有人都是会死的。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结论就必然:苏格拉底是会死的。在这个经典的三段论里,三个词项分别是“人”、“会死”和“苏格拉底”。其中“人”出现了两次,就是所谓的中项,而“苏格拉底”和“会死”就是端项,结论就是这两个端项在中项的作用下连接到一起。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推理过程不论多么复杂,都可以被还原成一系列三段论。当然,演绎推理规则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句子,亚里士多德要讨论的是能够判断真假的、有主谓结构的句子。这种句子一共有四种:第一种是全称肯定,即所有的 B 都是 A;第二种是全称否定,即没有 B 是 A;第三种是特称肯定,即一些 B 是 A;第四种是特称否定,即一些 B 不是 A。词项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得到不同的推理形式,这些推理形式中,有一些是有效的,一些是无效的。亚里士多德在《前分析篇》里做的最重要也最具有开创性的事,就是用列举法把所有推理形式的排列组合都给了出来,并且逐一分析哪些推理的形式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正是这种非常有序也非常细致的工作,使得亚里士多德能够给逻辑学奠定如此坚实的基础。在考察了全部48种排列组合之后,亚里士多德确定了14种有效的推理形式,我们就说说最基本的4种。这4种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亚里士多德证明了所有其他有效的推理形式最终都可以转化为这4种形式。1. 大前提是“所有 B 是 A”,小前提是“所有 C 是 B”,结论是“所有 C 是 A”。2. 大前提是“没有 B 是 A”,小前提是“所有 C 都是 B”,结论是“没有 C 是 A”。3. 大前提是“所有 B 都是 A”,小前提是“一些 C 是 B”,结论是“一些 C 是 A”。4. 大前提是“没有 B 是 A”,小前提是“一些 C 是 B”,结论是“一些 C 不是 A”。二、科学知识的本质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本质上是要进行解释或者回答“为什么”。而科学回答这些问题的方式,就是用更清楚的东西来解释那些还不清楚的现象。这个“更清楚的东西”就是一门科学中的第一原理或者公理。公理是用来证明其他结论的,需要具备六个特征:真实的、首要的、直接的、比结论更清楚、在逻辑上先于结论并且能够解释结论。从公理出发,运用逻辑规则进行演绎推理,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科学证明。任何一门科学都是一个从公理出发的演绎系统。这种科学观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看法,经常被称为基础主义,不同于着眼于实验归纳法或可证伪性的科学观。如何得到第一原理,亚里士多德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很难让人满意。他的起点是某种经验主义的认识原则,这和柏拉图认为知识来自回忆大不相同。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的一切认知都从感觉这种自然能力开始,之后形成记忆,然后是某种针对个别事物的经验,最后认识到普遍性的第一原理。对第一原理的认识以及认识到第一原理的那种灵魂状态,他称之为理智。这个从个别的感觉经验上升到普遍的第一原理的过程,亚里士多德称之为归纳。但是需要注意两点:第一,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归纳,并没有预设某种严格的程序,也没有要求用实验来检验结论是否正确;第二,亚里士多德对人们利用归纳得出绝对正确的第一原理似乎非常自信,并没有意识到所谓的归纳难题。三、定义理论在很多时候,学科的第一原理就是定义。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哲学史上最经典的定义理论:定义就是属加上种差。“属”就是被定义对象所从属的那类事物,而“种差”就是将被定义对象区别出来的那个本质性的特征。比如伦理学的第一原理“幸福”,被定义成“灵魂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其中,“实现活动”就是幸福所在的属,而种差“合乎德性的”就是能够将幸福和其他不同种类“实现活动”区别开来的本质特征。这个定义理论看起来简单明了,但是里面其实也有一些重要和复杂的问题,学者们对很多问题的争论还远没有结束。在这里我们围绕这个定义理论强调三点,分别是定义的对象、属和种差。第一,亚里士多德的定义理论和他的科学理论密切相关,严格说来,定义的对象不是语词,而是真实存在的对象。此外,定义的对象还必须是普遍性的种类,而不能是个体。第二,“属”可能有很多层级,在下定义的时候用哪个层级的属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第三,“种差”是将被定义的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本质特征,它能够回答“是什么”,同时能够解释一个事物为什么如此,通常就是一个事物的形式,这样作为逻辑学一部分的定义,就和科学以及形而上学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四、辩证法的作用辩证法在希腊语里的本意是“讨论”。相比科学证明,辩证法不是从必然为真的大前提或者公理出发进行推理,而是从某些并不必然为真但是被人们所接受的意见出发进行推理,从而得出结论,这个过程通常以问答对话的方式进行。苏格拉底常用这种方式进行哲学探究,在柏拉图的学园里甚至有辩证法竞赛。《论题篇》主要就是为辩证推理确定规则,并且讨论日常讨论和哲学辩论中常用的论题。亚里士多德认为辩证推理有三个方面的用处。第一,可以进行思维训练。第二,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日常交流。第三,可以帮助科学和哲学研究。这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能够帮助我们批判性地考察前人的观点,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我们把握第一原理。
金句
1. 两千多年以后,康德依然盛赞亚里士多德在逻辑学上取得的成就,说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逻辑学就既没有一丁点的退步,也没有一丁点的进展。亚里士多德似乎凭借一己之力,一劳永逸地成全了逻辑学。2. 亚里士多德的科学观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看法,是从某个确定无疑的东西出发,来解释和说明其他的现象,这种科学观经常被称为基础主义,和着眼于实验归纳法或可证伪性的科学观大不相同。3. 对第一原理和定义的把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经过复杂的思考过程才能确定是否把握到了一个事物的本质,而这个过程经常需要通过辩证法的技巧,不管这种论辩是和前人、同时代人进行,还是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
亚里士多德人物小传
1.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哲学史和思想史上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很长时间里他的名字就是哲学家的代名词。2.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生在马其顿的斯塔吉拉,17岁的时候被送到雅典,跟随柏拉图学习哲学,长达20年,直到柏拉图去世。之后亚里士多德离开了雅典,在希腊世界游历。公元前343年,他受到马其顿国王菲利普的邀请,来到马其顿宫廷给王子们上课,并且遇到了后来成为马其顿国王的亚历山大,但是亚里士多德对这位未来君主的影响应该有限。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回到了雅典,在吕克昂建立自己的学园,他的学派被称为 “漫步学派”。公园前323年,亚历山大去世,雅典反对马其顿的呼声甚嚣尘上,亚里士多德逃离了雅典,次年因为胃病去世。3.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世界最高产的哲学家。据记载,他的作品有多达156部,550卷,大约45万行。今天规模庞大的《亚里士多德全集》也就是他全部作品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4. 亚里士多德作品的流传史非常曲折。亚里士多德去世前把自己的作品交给了学生特奥弗拉斯托斯,特奥弗拉斯托斯去世前将这些作品留给了自己的侄子,他侄子把这些手稿都藏了起来,直到大约两个世纪之后,这些手稿才被再次发现。漫步学派第十一代掌门安德罗尼科把它们分门别类,编辑整理,才有了亚里士多德作品的基本形态。古代晚期,亚里士多德的大多数著作又一次在西方销声匿迹,却经由叙利亚传到了阿拉伯世界和希伯来世界。十二世纪开始,这些著作又从阿拉伯世界传回了西方,引起了亚里士多德哲学在西方的强劲复兴,成为经院哲学的主要思想资源。但是到了现代早期,亚里士多德又成为科学家和哲学家共同的靶子。5. 亚里士多德是真正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在当时各个知识门类里都取得了最高的成就。他被誉为“逻辑学之父”和“生物学之父”。6. 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将人类的知识划分为不同的门类进行专门的研究。他将知识分为三大类,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制作性的知识。除此之外,还有作为普遍工具的逻辑学。虽然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理论大多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但是在哲学领域,他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今天的哲学家们。
撰稿:刘玮
脑图:摩西